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

第三課 狐假虎威

第三課 狐假虎威 (原文選自戰國策)

題解
狐假虎威的故事,出自戰國策的楚策。故事的背景是:楚宣王聽說北方的六國都很畏懼楚國的將軍昭奚恤,
便問大臣這是什麼原因 ? 當群臣都間默不作聲時,有一個名叫江乙的臣子,便以狐假虎威這個故事來做比喻,
點出楚宣王將楚國的大軍都交給昭奚恤來指揮,因此北方各國才會畏懼他,其實大家真正怕的是楚宣王,
因為楚宣王擁有驍勇善戰的百萬大軍。後來,「狐假虎威」就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。

作者
戰國策,簡稱國策,作者不詳,由西漢劉向編輯。內容收錄戰國時代各國策士遊說國君的演論和事蹟,
其中大都是解救國家危機的相關對策。這本書由於善用譬喻,描寫生動,語言又很精煉,因此具有很高的文學
價值。

原文
虎求百獸而食之,得狐,狐曰:「子無敢食我也,天帝使我長百獸,今子食我,是逆天帝命也。
自以我為不信,吾為子先行,子隨我後,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 ?」虎以為然,故遂與之行,獸見之皆走。
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,以為畏狐也。

注釋
1求:尋找、捕捉。
2之:代名詞,指「百獸」。
3得狐:捉到狐狸。
4子:代名詞,同「你」,這裡指老虎。
5無敢:不敢的意思。
6也:語尾助詞,無意義。
7使:命令。
8長:音ㄓㄤˇ,統領、掌管。
9以我為不信:認為我是不可相信的。以,動詞,認為。為,作「是」。信,作「相信」。
10吾:同「我」。
11行:走。
12觀:觀察、看一看。
13之:助詞,無意義,可以讓句子的語氣順暢。
14敢不走乎:敢不逃走嗎?乎,疑問助詞,同「嗎」。
15以為然:認為有道理。
16之:代名詞,在此指狐狸。
17之:代名詞,在此指老虎。
18皆:全部、都。
19畏:畏懼、害怕。

語譯
老虎捕捉各種野獸來當作食物。有一次,老虎捉到一隻狐狸,狐狸知道老虎咬吃他,就趕緊說:「你不敢吃我,
因為上天命令我掌管所有的野獸,當萬獸之王;現在你如果吃了我,就等於違背上天的命令。
如果你認為我是不可相信的,我可以又在你的前面,你跟在我後面,看看各種野獸見到我,有誰敢不逃走的?」
老虎認為狐狸說得有道理,所以就跟他走,野獸一見到老虎,果然全都逃走了。老虎並不知道野獸是因為怕自己
才逃跑的,還以為他們是真的怕狐狸呢!

賞析
這是一篇寓言故事。「寓言故事」表面上是在說故事,其實在故事的背後,卻還寓含的另一層意思。
因為肆無忌憚的把話直接說出來,恐怕別人聽了會不高興,不願意接受,因而失去說話的效果,所以把道理
用淺顯貼切的比喻,寄託在故事裡,讓聽的人有所領悟,能體會故事背後所隱藏的深層含意。

狐假虎威就是這樣的寓言故事,江乙利用擬人的譬喻手法,把昭奚恤和楚宣王比喻為狐狸跟老虎,說明北方各國
真正畏懼的並不是昭奚恤,而是擁有百萬大軍的楚宣王。

這一則寓言以譬喻的手法,委婉的說出事情的真相,有技巧的讓人在不知不覺中了解事情的道理,餅且達到說明
和說服的目的,同時也藉機指出對方假借他人權勢來欺負弱小的行為。我們常用的成語,有許多就是由這樣的
故事內容引申而來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